媒体扫描
您当前的位置 :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安排部署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等专项。作为主要发起和核心研发单位,中科院充分发挥成建制、学科全的优势,组织多个研究所联合相关研究和推广单位,提出了“梨树模式”“龙江模式”“大河湾模式”等保护性耕作模式,不断升级黑土地保护,推进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许航,中科院西安分院党组书记、院长赵卫,中科院西安分院副院长分党组成员杨青春等领导视察中科院展台。

  第29届杨凌农高会中科院展团参展主题为:科技创新 保障粮食安全。 主要集中展示在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智慧农业智慧农机、主粮作物与优质饲草育种、盐碱地改造与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重点介绍和推广中科院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农村粮食安全及特色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并且结合陕西省科学院研究所立足陕西农业发展现状,开展的“一所一品”科技创新成果。

中科院展台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广受关注。

  中科院本次展示了在农业领域近年科技成果357项,主要涵盖农业信息自动化(44项)、绿色农业实用技术(159项)、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及生物制剂(58项)和其他农业相关技术(25项)以及陕西省科学院产业化项目(71项)等领域。

  其中重点推介以下项目

  第三代智能农机 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智能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 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但是我国农机工业与世界农机强国相比存在着巨大的技术 差距,“大而不强”成为现阶段的主要特征。在全球农机行业步入新一代农机创新 体系建设的新时期,中科院计算所与电工所等院内兄弟单位共同参与智能农机研发 与应用,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基于清洁能源的自主可控的第三代农机技术体系,突破 农机的电机,电池,电控,网联,无人驾驶等关键核心技术,设计了“鸿鹄”系列 T30(50 马力)、T150(200 马力)等农机,并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黄三角农高 区等地开展规模化作业示范。

  中科发系列优异粳稻与高抗性淀粉稻米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科发”系列粳稻新品种集优质、高产、抗稻瘟病、抗倒于一身,截止 2021 年,已经通过国审品种 5 个。2017 和 2018 年通过国审的中科 804 和中科发 5 号等 在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推广面积达 300 万亩左右。 中科发早粳 1 号是我国首个双季早粳稻,实现了早粳品种零的突破。该品种外观品 质优良、食味佳,达优质二级米标准;具有产量高,株型优、苗期抗冷、耐高温, 抗穗发芽等特点。 中科发缓糖 1 号是新粳稻品种,抗性淀粉含量为 10%左右,品种表现优异,产 量稳定。抗性淀粉在小肠中不能被酶解,但在结肠中可被挥发性脂肪酸发酵;含抗 性淀粉的食物在体重管理、延长饱腹感、控制血糖平衡等方面能发挥作用。 已进行米片、米线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工作。

  保护性耕作昌图模式介绍 为认真贯彻落实胡春华副总理关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国科学院-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框架协议”的精神,赋予辽宁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更多科技内涵,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以“创新、引领、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宗旨,在辽宁省昌图县建设综合、开放、共享的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基地。根据辽宁省主要玉米主产区的降水、温度等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通过集成和优化玉米种植模式、秸秆覆盖和耕作模式以及机械化作业模式等,建立具有区域适宜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以期打造辽河平原现代保护性耕作和养分资源生态获取技术示范样板;构建用养一体、供需协调、绿色发展的高效雨养农业技术体系;实现土-水-肥耦合增效,保障退化黑土地地力提升和作物稳产高产。

  旱直播陆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 项目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季节性干旱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水资源短 缺已成为水稻发展最为主要的限制因素。发展旱直播陆稻利用旱地拓展稻米生产空 间。育成省审定品种:云南省(云陆 103、云陆 140、云陆 142、中科西陆 2 号、中 科西陆 4 号(旱地种植 666.7kg/亩)、中农大 4 号、中科玉毫、中科西陆 10 号)、 海南省(中科西陆 2 号、中科西陆 4 号)。2017-2021 年累计推广应用 250 余万亩。 育系列“中科西陆”新品系,目前 13 个新品系同时参加云南、海南、江西、河 南、湖北陆稻新品种审定区域试验、国家长江中上游水稻及长江中下游麦茬稻区域 试验。育成新品种(系)均达国标优质米标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