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陕西日报】科技为特种养殖“撑腰”

发表日期:2019-08-12来源:陕西日报放大 缩小

  本报记者 张梅

  “花面狸和鼯鼠,都属于‘三有’保护动物。我们开展花面狸和鼯鼠等特种养殖的科研、示范、推广,就是发挥在动物研究领域的优势,架起野生动物保护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桥梁。”日前,在渭南市澄城县寺前镇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特种动物养殖示范基地,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所长金学林介绍。

  2018年年底,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动物学会和陕西佳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成立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特种动物养殖科技示范基地暨陕西省动物学会专家服务工作站,通过“科技+龙头企业+学会(研究所)”的模式,带动澄城县寺前镇精准脱贫。基地以花面狸和鼯鼠养殖为主导,旨在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定遗传性好的花面狸和鼯鼠繁育种群,从而提高我省特种养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说起花面狸大家都不陌生,就是曾经误传跟“非典”有关的果子狸。金学林介绍,我省秦巴山区的群众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养殖花面狸。“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花面狸养殖研究基地,开展花面狸饲养管理、繁殖和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饲养繁育的初步成功,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带动我省花面狸养殖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他说。

  同时,在各级部门的积极引导下,我省花面狸养殖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年底,全省已有141家花面狸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集中在西安、咸阳、商洛、汉中和安康等市,存栏数约1.4万只,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是,2003年“非典”出现,我省花面狸养殖业遭受毁灭性打击。“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商洛、丹凤等地,几年前才有几个老养殖户重新进行花面狸的家庭养殖。”金学林说,“花面狸具有易饲养、抗病力强、投资低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目前,我省的花面狸养殖业已经开始呈现复苏的迹象,但是产业发展模式还是以自发为主,缺乏产业引导和行业规范。”

  特种养殖首先要解决种源问题。由于养殖数量少,而且没有优良的种兽,特别是近亲繁殖造成花面狸种群繁殖力降低、生产性能下降、发病和死亡率升高及发育异常等现象。在利润的驱使下,一些地方出现了非法捕捉野生花面狸以补充种群和调整血缘的现象。“因此,我们基地通过引进、培育,首先要解决花面狸养殖的种源问题。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我们已经繁殖了300多只。同时,通过改善营养,我们将花面狸的妊娠时间最短减少至47天,这就提升了繁育效率。”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车利峰介绍。

  在种源繁殖选育的基础上,科研人员还在探索科学系统的养殖技术、标准养殖示范、疾病控制以及花面狸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利用。“目前,我们正在研制花面狸不同生长时期的喂养饲料,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车利峰说,“相信在各方的支持下,我们一定能把优秀的科研论文写在这片大地上,为该产业的发展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鼯鼠是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特种动物养殖示范基地的另一种特种养殖动物。鼯鼠也称飞鼠,它的全身都是宝,其粪和尿可以入药,中药称为五灵脂。“鼯鼠饲养简单。五灵脂经济价值高,目前市场供不应求。”车利锋介绍,五灵脂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鼯鼠的取食种类。鼯鼠饲养最大的问题也是它的饮食。鼯鼠吃柏树叶和种子,需要家里有壮劳力,这就把很多想养殖的人挡在门外。“我们在饲养繁殖、解决种源问题的基础上,从解决标准养殖的饲料入手,希望研制出符合鼯鼠生长的饲料,这样即使家里的老人也能饲养。”他说。

  在养殖示范基地,“科技+龙头企业+学会(研究所)”的模式让大家都感到心里踏实。“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带动农民脱贫,也让企业发展有了长期的技术支撑,对特种养殖我们都有信心!”陕西佳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1907/29/content_14032.html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