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科技助力秦巴山区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支撑乡村振兴纪实

发表日期:2024-04-19来源:放大 缩小  

  “分省院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扎实落实各项科技支撑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工程,选优配强驻村干部,发挥科技特色优势,为安康乡村振兴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把中国科学院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带到了秦巴大地。” 安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晓晖满怀深情地说。

  2024年1月26日,韩晓晖带领安康市政府党组成员、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陶勇俊,紫阳县政协党组书记、政协主席何友军及相关领导组成的安康市党政代表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以下简称:分省院)调研,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交流座谈会。

  这是连续数年,中共安康市委、市政府组成调研组到分省院对分省院长期给予安康地区的扶持与协助表示诚挚感谢和开展下一年帮扶工作对接洽谈。

  2023年3月25日,在安康市紫阳县双安镇沔浴河村村委会,安康市常委委、常务副市长高晶华代表安康市向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授锦旗,表达对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在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中做出的帮扶贡献的肯定。

  安康市向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授科技帮扶贡献锦旗

  高晶华在随后的致辞中讲道,“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和驻村帮扶干部8年多来扎根紫阳县及安康市开展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帮扶工作,从资金支持修路建屋、人才培训、捐助教育等全方位的真扶贫,特别是发挥科技创新成果进行的产业扶贫成效显著、示范、引领意义深远!安康市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荣誉中凝结着分省院对紫阳县的帮扶工作成绩与贡献,凝结着驻村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智慧和汗水。

  “你们把论文写在了紫阳县的大地上。” 

  分省院通过实施“一所一品”科技计划取得的成效特别是依据地方自然资源禀赋与气候条件,集成示范了一批新成果,使农民鼓了“口袋”又富了“脑袋”,是科技在乡村振兴帮扶中凸显作用的突出典型案例。陕西省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郭杰感叹。

  村里全体脱贫户签名按手印发来的感谢信

  沔浴河村地处高山之巅,是全县最偏远的一个村,仅从双安镇到村里需要翻过3座大山,绕过4条沟壑,261户村民散落在约12平方公里深山大沟里。

  2022年12月,中共紫阳县双安镇沔浴河村支部委员会、紫阳县双安镇沔浴河村村民委员会和脱贫户签名、按红手印向时任西安分院分党组、陕西省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赵卫发来感谢信。其中写到:精准扶贫担重任,结对帮扶显真情。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作为,真心实意帮扶,为沔浴河村攻克深度贫困做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至今,分省院在沔浴河村累计投入资金454.2万元,争取外部资金1100余万元。修筑通村公路11.4公里,发展各项产业5000余亩,带动206户601人实现脱贫。

  “现在衣食住都有保障,到村外的路很方便,科技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收入增加,生活很好,很幸福!”家住安康市紫阳县双安镇沔浴河村的已脱贫致富的徐东爱充满感激地说,“在扶贫资金及项目支持下,扶贫队员们传授技术,一年茶园收入1.2万元,开展种植中药材天南星收入0.7-1万元,养殖山地生态鸡及猪等收入1万多元……”2020年7月13日,徐东爱对前来调研帮扶工作的赵卫一一叙说。

  摆脱贫困生活的徐东爱妇夫在新房门前依依不舍地送别前来看望自己生活状况的帮扶“亲戚”赵卫。

  这也是她对近些年村里道路越修越好、日子越过越好最直接的表达。

  2023年5月上旬,中共安康市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又一次向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发来感谢信。2021-2022年投资20万元,在沔浴河村建成“富硒菌菜示范基地”,部署实施“富硒撩酸菜产业技术开发”“茶网蝽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设”“紫阳千亩特种玉米种植推广”等帮扶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及专家帮扶团队,示范引领效果使安康市2022年巩固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扎实推进,接受国家考核评估受到通报表扬,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激励表扬,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更优、动力更强、底气更足。

  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和有关媒体曾以“中国科学院精准脱贫帮扶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群众致富有了特色产业” “紫阳沔浴河村民的幸福生活”等为题分别报道分省院的帮扶工作。

  詹瑞(中)等在沔浴河村遭受春夏洪灾后查看毁坏的援建道路情况。

  时间记忆倒回2021年12月2-3日,尚处于新冠疫情防控期阶段,在西安市、安康市刚解除部分办公、居住小区封控之时,时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分党组、陕西省科学院党组副书记的詹瑞与分省院副院长陈怡平等一行奔赴扶贫帮扶村——紫阳县沔浴河村,查看2021年春夏洪灾后的生产自救与受洪涝破坏的路况、帮扶联系贫困户房屋安危、科技帮扶项目执行等情况,与县、乡、村干部共议如何攻坚克难、多种渠道申报相关灾害救援项目,确保科技帮扶项目按计划实施等事宜。

  “遇到今年8月19日至8月31日如此大的降雨,如无分省院扶的帮,必定受大灾......”沔浴河村村支部书记杨运华说。

  詹瑞对驻村工作队和科研项目实施人员强调,要保质保进度完成援助修筑的河堤工程,在积极防控疫情的同时做好防灾救灾工作,扎实着力持续推进沔浴河村新建茶叶、林果业、食用菌、中药材、富硒紫色玉米等中小规模产业的发展,凸显科技创新在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实践中的作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示范模式。 

  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秦岭生态安全

  “秦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需要科技的支撑!”

  “人畜共患病、松材线虫危害……秦岭生态保护中还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

  在2023年4月17日举办的第二届秦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论坛上,秦岭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一线的工作人员向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科研需求。

  此论坛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和陕西省秦岭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主办,来自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长青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相关企业的一线专家学者参加论坛,聚焦秦岭生态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秦岭既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秦岭陕西段约1000万人,约千万民众肩负着做好秦岭生态卫士的政治责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另一方面,秦岭地形地貌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秦岭地区人民经济收入低下,生活水平相对艰苦,秦岭地区25度以上的耕地实施了退耕还林。一些县的农民生活收入基本依赖在外打工补贴。

  秦岭地区目前主要矛盾是生态保护与落后的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需要高水平科技支撑。

  做好秦岭卫士,陕西省科学院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秦岭生态保护和秦岭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建言献策。

  2022年7月,陕西省秦岭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经陕西省科技厅批准,依托陕西省科学院组建。该实验室成立以来,逐渐整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以秦岭生态安全为宗旨,探究生物多样性、外来入侵物种风险、特种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害生物生态防控、秦岭水资源涵养技术提升等科学问题,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撑,力争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陕西省生态环境安全与建设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服务。

  2022年8月5月,在位于秦岭腹地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牛尾河,由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省秦岭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共同建设的“牛尾河野外生态研究基地”揭牌成立。这一区域是开展科学研究难得的“天然实验室”。

  2023年 11月,陕西省科学院联合秦岭国家植物园等申请成功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秦岭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监测站的建设,将主要通过对野生动植物和水资源系统进行人工智能的监测、采集、识别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将能极大的促进秦岭生态保护与研究工作走上高效化、实时化、智能化。

  2024年4月13日陕西省科学院向生态环境部、陕西省、西安市领导汇报秦岭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的建设情况。

  2019年—2021年,分省院与商洛市科技局、科协等先后联合组织5次调研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宏福、陈发虎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等单位专家教授一行赴秦岭深处的商洛市山阳县法官镇、柞水县小岭镇、丹凤县竹林关镇、商南县富水镇等进行调研、咨询或院士专家服务行活动, 考察秦岭地质构造,岩石化学组成、矿区开采技术与尾矿修复技术及治理、乡村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地热资源分布与开发可行性评估、生态环境监测站选址等,举行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咨询座谈会,助力商洛市依靠科技支撑美丽秦岭与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

  院士专家商洛行

  秦岭地质构造、岩石化学组成与矿区开采考察

  棣花镇陈家沟村乡村振兴规划方案研讨会

  依靠科技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增强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现代农业是秦巴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和最大的难题。

  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及应用的驱动。分省院重点立足秦巴山区资源禀赋,通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深挖发展潜力,突出“土特产”良种、良机、良法,一体推进前端协同研发、中端就地转化、后端集成推广,提升县域农业科技创新效能。

  科技支撑林麝养殖业成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陕西省科学院林麝科技创新实验示范站助力秦岭腹地的凤县加强林麝优良品种选育、杂交良种选育等技术研发与示范,和在林麝疾病防治、饲料加工、饲料营养等多方面的研发成果,以及完善形成“政府+科研院所+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助力养麝业农户收入倍增,该县麝香的年产值超过两亿元,成为全国“林麝养殖第一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陕西省科学院林麝野外科学研究与养殖示范基地。

  2017年6月,在宁陕县旬阳坝响潭沟13头林麝成功野化放归。一年后成功拍摄到母麝携带幼仔的视频,被评为2017年度、2018年度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十大事件之一。这也标志着该团队在林麝野外种群复壮的研究取得初步成功,为秦岭生物多样化保护探索做出了贡献。

  陕西省科学院(镇巴)林麝野外科学研究基地的林麝养殖示范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科技向产业转化,起到由科技扶贫向振兴农村农业的转化作用。

  2022年5月13日,秦岭深处的佛坪县引进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林麝创新团队成立佛坪林麝专家工作站,以推动佛坪县林麝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养殖,带动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佛坪县实现“生态立县、林药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规划目标。

  2024年4月2日,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特种动物养殖专家到镇巴县杨家河、巴山镇开展“复齿鼯鼠养殖前景和养殖技术”的培训讲座和调研咨询,为当地发展相关产业奠定基础和规划咨询。

  科技支撑“小木耳大产业”。“省科学院食用菌团队长期坚持在柞水一线工作,形成了多样性的食用菌产业……柞水木耳产业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2021年4月27日,国家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基础研究一处处长、柞水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根在陕西省科学院举行的科技合作交流座谈会上讲。

  2017年,由陕西省微生物所和柞水县科技局联合在柞水县木耳小镇核心区建立陕西省科学院食用菌技术研究示范基地(柞水木耳技术研发中心)以来,在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推广和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与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万一、李俊志研究员主持实施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秦巴山、吕梁山主要经济作物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木耳等食用菌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项目,在柞水县建设了6个产业帮扶技术推广基地,建立 “研发中心示范基地+产业扶贫推广基地+示范户+从业贫困户”的四级示范推广扶贫体系,进而辐射到山阳县、紫阳县、南郑县等陕西省5地8县(区),产业帮扶成果入围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近三年间,他们进行食用菌扶贫专题技术技能培训42场,培训扶贫干部、贫困人口、职业农民4416人次,带动贫困人口共2880人实现增收,直接增收额6590780元,通过推广带动助力陕西食用菌产业增收超过2亿元。

  柞水县食用菌科研示范基地

  近两年,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魔芋病害防治团队依托陕西省魔芋产业技术体系,围绕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技术推广,为陕西省魔芋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野油菜为原料,经传统自然发酵工艺制备的紫阳撩酸菜是陕南有着悠久食用历史的传统特色食品,但由于目前企业生产规模小、效率低,并且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严重限制着撩酸菜产业的发展。为促进紫阳县撩酸菜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高值化发展,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陕西省科学院“一所一品”揭榜挂帅项目的支持下系统开展了撩酸菜自然发酵机理及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目前在撩酸菜内生菌发酵特性研究,撩酸菜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关键风味物质解析以及特有益生菌分离筛选等方面取得进展,获批2023年陕西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紫阳酸菜(撩酸菜)》立项,将会有效推动紫阳县撩酸菜的产业发展。

  以秦岭特色优良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引领乡村振兴。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省植物研究所)立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双重需求,持续围绕秦岭特色、优良植物种质资源开展“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十四五”以来,陕西省西安植物园先后组织开展实施了“秦岭药用植物种质创新”“秦岭特色观赏花卉种质创新”、“秦岭特色林果种质创新”等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产业培育与示范项目,目前均取得阶段性科研成果和产业引领效益,如以秦岭地域特色为主题的国家级花卉种质资源库,围绕多年生草本、半灌木等野生花卉资源,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品种驯化选育、抗性生理、遗传多样性、景观配置等基础应用研究,保存1800余种(含品种)花卉种质资源,并先后选育国家新品种3个、省级良种4个,奠定了为乡土花卉全产业链发展、地域花卉景观构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的基础;通过“秦巴特色猕猴桃种质资源创新应用研究”项目实施,自主培育植物新品种8个,其中“秦紫1号”“秦黄1号”“仙紫光1号”“秦紫光2号”获国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种授权,在镇巴、西乡、蓝田等区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50亩,累计推广面积100亩,并开发“秦巴锦猕”系列特色果酒、果醋、冻干果等下游产品。

  “消失”百年,秦岭“报春使者”人间盛放。濒危特有植物—陕西羽叶报春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典范。 

  “科技创新强化”奠定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基础。分省院领导班子牢记办院使命和坚定发展方向,以突出良种、良机、良法科研创新,一体推进前端协同研发、中端就地转化、后端集成推广,服务地方做大做强特色经济,致力全面提升秦巴山区农业科技创新效能强化农民增收能力。一是,实施种业振兴,针对秦巴山区的自然环境和农户耕作习惯,开展特色玉米品种选育、产品开发及示范推广。多年选育得到了2个适合山区和偏远地区推广的高富硒特种玉米优势组合/品种,其不仅富硒能力是普通玉米5倍以上,并且能够高效隔绝砷、镉等有害伴生元素,2022年,在紫阳县建设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双安)鲜食玉米试验示范基地”,2023年在商洛市建设的“陕西省科学院种业振兴基地”,同时建立起以科研成果、技术为核心和纽带,联动企业和农户的“研究所+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农户”四位一体的长效增收和产业发展模式,由最初的一个村扩展到如今多个市、县,累计示范推广约2万亩,辐射带动数十万亩农户同季耕作增收30%以上,相关技术成果转化成为中国科学院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2020年7月12日,赵卫(左)与紫阳县副县长田鑫(右)了解特种玉米种植产业项目

  黑玉米整株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2023年度在商洛市一区六县的千亩规模大范围布点示范

  2023年位于岚皋县的鲜食玉米生产线建成

  二是,绿色防控茶叶虫害。茶叶产业是秦巴山区第一主导种植业经济产业。但近年来,害虫茶网蝽入侵汉中镇巴县和紫阳县20个乡镇,超过6500公顷茶园不同程度受害,导致茶叶产量大幅下降,茶叶品质受到严重影响,给当地茶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陕西省重点产业链项目及陕西省科学院揭榜挂帅项目支持下,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研究团队在紫阳县蒿坪镇、焕古镇及城关镇等茶网蝽发生严重的代表性茶园布点观察,在蒿坪镇建立科研基地200亩;并开展翻土灭虫、秋季清园等防治效果试验及开展不同类型(触杀、胃毒、内吸)杀虫剂防治茶网蝽的效果及采用饲喂法测定不同种杀虫剂对茶网蝽的毒力等试验。同时,在紫阳县、平利及商南开展了多次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培训及田间指导,为当地防控茶网蝽危害起到示范效果。三是健全猕猴桃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研究团队发现猕猴桃根结线虫病在西安市灞桥区、鄠邑区、长安区、周至县、蓝田县,宝鸡市眉县、扶风县、岐山县等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及商洛市商州区、柞水县、丹凤县、洛南县,汉中市西乡县、勉县、城固县和安康市石泉县、恒口区等秦岭南麓汉丹江流域秦巴山区猕猴桃产业带区域普遍发生,导致树体活不旺、死不了,只开花不挂果,严重挫伤农户种植积极性。该团队一方面向省市等政府主管部门呈报进行监测预警报告等咨询建议,另一方面通过田间调查研究,明确了陕西省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线虫种类,揭示了病害传播途径,研发出病苗应急防控技术,集成了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陕西省地方标准,为生产上科学防控猕猴桃根结线虫病提供了技术支撑。

  另外,近年他们还重点开展对秦巴山区中药材种植园区、农户种植田块的重大病虫害持续开展监测与防控技术研发工作,助力相关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

猕猴桃黄化病防治效果

  2023年以来,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在陕西省科学院乡村振兴平台项目《陕西省科学院富硒菌菜示范基地》的支持下,富硒菌菜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现代化食用菌栽培大棚和育苗大棚各1个,用于扶持沔浴河村食用菌栽培、蔬菜育苗等富硒种植业发展。

  基地建设情况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到沔浴河村开展“国重进校园”科普及“国重进乡村”帮扶活动

  “近年来,省科学院与商洛市持续加强科研项目合作,双方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3年9月1日,商洛市委常委、副市长孙举恒带领商洛市发改委、商洛市科技局、商洛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到陕西省科学院考察座谈并与陕西省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时表示。

  2024年4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和陕西省秦岭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秦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研讨会举行……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分党组书记、陕西省科学院党组书记詹瑞强调,分省院将以高度的政治站位,结合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个中心任务要求目标,聚焦秦岭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系统各个单位同向发力,为持续做好科技创新驱动秦巴山区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大文章作出新贡献,让中华民族的祖脉亘古长青。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