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播图
您当前的位置 :

  陈怡平 张行勇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绝非毕其功于一役之事,而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要利用5G物联网技术,部署“智能硬核哨兵技术系统”,对秦岭各个山墚、沟谷、峪口进行智能环境监测,及时预警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高质量保护秦岭生态环境,需要硬核技术支撑和引领。

  用硬核技术预警秦岭灾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如林业部门负责植被与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保护,国土部门负责土地保护与审批,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陕西提出了“两图叠加、两防结合、四级联动、一个平台、共享共用”的思路,将秦岭5.9万平方公里划分为2410个网格,配备网格管理人员6752人,旨在构建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监管体系和机制。

  秦岭面积广,地形复杂,植被覆盖高,保护任务艰巨。2020年3月,仅陕西省商洛市森林公安机关出动警力694人次、宣传执法车辆234台次,巡查重点区域130处,消除森林火灾隐患41处,查处野外违规用火案件17起。而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辖区有6个林业局,担负着东起宁陕县,西至勉县,地跨4市9县44.4万公顷秦岭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防火任务,应对一年四季的森林火灾扑救、林区有害生物防治、重大野生动物疫情防控及林区其他重大自然灾害预防和抢救等灾情处置,工作人员不堪重负。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替代手工劳动是历史的必然。如果采用类似5G“智能硬核哨兵技术系统”这样的硬核技术进行监测,辅助以常规无人机巡视,就可以对秦岭地区5.9万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火灾等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全面提升秦岭生态保护管理水平。

  用硬核技术支撑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秦岭是我国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是国家南水北调的主要水源涵养地。秦岭水资源储量约为222亿立方米,其中,秦岭南坡水资源储量约182亿立方米,每年可向北京、天津等地供水120亿立方米至140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岭北坡水资源储量约40亿立方米,约占关中地表水资源储量的51%,是西安重要水源供给地。如,位于秦岭腹地的黑河金盆水库流域面积约为1481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向西安供水约3.8亿立方米,占西安居民饮用水水源的76%左右。黑河水源地面积大、纵深长,流域内共有支流37条。为了确保这一民生工程安全,几十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巡查水源地安全。虽然近些年先后配备无人采样监测船、建有水质自动在线监测和远程无线视频监控等系统,但还是难以完全实现对水源地全时段、全天候、全流域的预警监测。

  向科技创新要办法,用硬核技术引领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秦岭重要水源地与涵养区实施全覆盖“智能硬核哨兵技术系统”建设,实时监测区域内人活动的潜在影响(如pH值、主要污染物)、水质参数等变化,为饮水安全提供硬核保障。

  另外,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研究与保护秦岭生物多样性也亟须新技术支持。秦岭羚牛种群密度过大,夏季过度啃食消耗高山草地,不利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护与高山草地恢复。由于科学研究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制约秦岭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目前对于秦岭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大小阈值、生活习性、繁殖特征等并不十分清楚。未来可采用可视化视频监控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硬核技术支撑,实施数字生态学研究,精准掌握秦岭野生动物繁殖、生态习性、采食行为、种群数量大小与其生境的和谐度,为科学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用硬核技术引领秦岭区域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秦岭区域6市38县(区)为秦岭的绿水青山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秦巴山区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后,如何实现秦岭地区乡村振兴,如何实现秦岭山区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这不仅关系着秦岭地区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西安市及关中平原永续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涵养问题。秦岭乡村面临与全国所有农村一样的问题,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是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秦岭也有与其他山区同样的问题,区域内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信息闭塞,致使基层组织和行政治理方面比平原地区更加困难、成本更高。

  5G应用打开了巨大发展空间。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公布了2020年的投资计划,全面推进5G业务。拥有近10亿用户的中国移动,将建成30万个5G基站。随势而为,在秦岭实施5G物联的数字秦岭保护工程,可有效解决区域内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信息闭塞带来的短板,推动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配置到农村,带动乡村旅游、农产品线上交易,通过直播、录播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技传播、农业知识科普,使偏远地区的农民能通过手机受到农业专家指导,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也可通过APP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畅通农林牧等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提供数字物流服务平台,为乡村发展强筋健骨、输血造血。同时,通过5G物联网技术,把党和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第一时间传达到千家万户,把广大村民紧密地联系在党和政府周围,打通社会治理和农技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走出一条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与秦岭山区乡村振兴的双赢之路。

  作者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科学传播办主任

 

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05/18/content_726288.html?bsh_bid=5512708000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