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王艳:让林麝“回家”

发表日期:2019-07-16来源:陕西日报放大 缩小

  本报记者 霍强文/图

  2016年,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所长王艳和她的团队接过了世界首次林麝野化放归的科学重任,开始制定方案、选麝运麝、野化训练……

  2017年6月,在位于宁陕县境内的宁东林业局响潭沟内,13只人工繁育的林麝被放归野外,奔向茫茫秦岭。这次野化放归的科学试验被誉为“世界拯救复壮林麝野生种群、促进基因交流的新探索、新尝试”,对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具有示范作用。

  2018年6月,宁陕自然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首次捕捉到佩戴GPS项圈的野化放归林麝携带幼麝的温馨照片,表明放归林麝已成功越冬并哺育后代,成为2018年度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十大事件之一。

  就这样,王艳和她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在林麝野生种群恢复、饲养繁育、麝香产出等方面进行着积极探索。“我愿把一颗赤诚的心、毕生的精力奉献给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王艳如是说。

  踏上拯救林麝之路

  林麝又名香獐,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药用和科研价值。“雄麝香囊分泌的麝香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属于国家战略储备物资,每克收购价超过了黄金,有‘软黄金’之称。”王艳告诉记者。

  麝香的价格超过了黄金,这给全国野生林麝的安全生存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人类的乱捕滥猎,全国野生林麝数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250万只,锐减到20世纪末的不足10万只,资源已近枯竭。2001年的陕西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显示,全省野生林麝数量在4000只到6000只左右,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

  “科学的人工繁育是保护濒危麝类及可持续利用麝香资源的有效方式。”王艳说。2002 年,国家将麝类列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十五大优先保护拯救物种之一,以工程措施促进麝类野生种群的恢复和发展。

  在此背景下,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成立了林麝保育创新技术研究中心,由王艳担任团队负责人,开启了林麝优质种源保护与选育、野外种群资源恢复、麝香产出等项目的科研之路。

  “我们承担了省科技厅的重大项目——林麝遗传系谱管理系统开发及有效分子遗传标记集成与示范,给每只麝都建立了成长档案及基因条码序列,有效指导生产管理和配种,防止近亲繁殖造成种源退化。”王艳说。目前,全省人工养麝的宝鸡、汉中、安康等 5市的林麝养殖公司已发展到 50余家,人工种群存栏数量达1.9万余只,规模居全国首位。

  2015年,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联合凤县人民政府和凤县逢春济民可信科技养殖有限公司成立了宝鸡市林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首家以林麝保种育种、麝香产品研发、科技示范等为特色的专家工作站。经过4年的发展,凤县林麝养殖规模达1.2万余只,为全国之首,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了“中国林麝之乡”的称号。

  “每只雄麝每年可取麝香15克至20克,养1只雄麝相当于每年保护3只至4只野生麝。因此,人工养麝是保护野生麝资源的有效途径,人工养麝活体取香是天然麝香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之路。”王艳说。

  野化放归的巨大挑战

  人工养麝活体取香提供了部分麝香资源,这成为野生林麝保护的有效方式。但是,如何通过野化训练,把人工养殖的林麝放归自然,对于复壮林麝野生种群、重建秦岭地区珍稀濒危动物生态系统意义重大。

  2016年,王艳和她的团队扛起了世界首次林麝野化放归的重任,开始科研攻关。

  第一个难题是选麝。“既要选择健康状况优良的林麝,也要考虑放归地的生态承载力,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王艳说,“选麝时,我们在世界上首次对林麝进行了抽血化验,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对林麝是否携带一类、二类传染性疾病病毒进行了排查,同时采集的血样有利于放归后进行DNA比对等后续科学试验。”最终,王艳选择了15只健康的林麝,开始了长达一年的野化训练之路。

  “林麝多栖息在海拔1000米至3800米的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以树叶、草、苔藓等为食,活动路线和排便排尿地点固定,遇到危险时逃离,数日后仍会回到原生活区域内,过去猎人称其‘舍命不舍山’。”王艳说。根据林麝的这些生活习性,王艳团队在凤县的养殖基地内选取坡度较大的地方设立了驯化场,进行野外觅食、天敌躲避、安全越冬等训练。

  以天敌躲避为例,王艳团队使出了浑身解数。“一开始,我们把小狗放进驯化场,对林麝进行追逐。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效果一般,小狗和林麝都有些‘麻木’了。”王艳说,“为了驯化效果,我们决定亲自上阵。团队里的小伙子们披上‘狼皮’‘虎皮’,模拟追逐林麝,提升它们躲避天敌的能力。”

  为了便于放归后的科学观察和监测,需要给林麝佩戴GPS项圈。但是林麝的应激性特别强,佩戴的过程不是很顺利。“国内外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因此我们只能不断摸索、改进。”王艳告诉记者,“我们最后根据林麝的体重,按比例为它们定制了一批项圈,质地柔软,效果还不错。”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探索和训练,最终有13只林麝通过了野化放归前的各项“考试”,于2017年6月29日被成功放归秦岭,开始了在大自然中的新生活。

  “去年6月,我们布置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佩戴GPS项圈的野化放归林麝携带幼麝的照片,证明放归林麝自主进行了野外繁育。这是林麝野外放归试验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做好野生种群复壮、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信心。”王艳说。

  推动林麝产业走向全国

  除了林麝野生种群复壮,王艳和她的团队还在林麝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方面成绩斐然。

  凤县属我省重要的林麝栖息地,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植被类型,林麝产量高、品质好,养殖历史悠久。2015年宝鸡市林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后,王艳团队以此为依托,围绕林麝规范化养殖GAP综合技术、林麝主要疾病种类调查和综合防控方法等开展攻关研究,还对养殖户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和指导,极大促进了凤县林麝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凤县全县林麝存栏量达1.2万余只,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林麝之乡”。

  “1只雄麝每年能产麝香15克至20克,1只雌麝每年产仔1只到2只,每只幼麝能卖2万多元,加上食料供应、打工收入等,林麝产业对当地农户的增收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王艳说。

  去年6月,在省发改委的推动下,省科学院、省动物研究所与镇巴县签订了林麝养殖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决定联合建设林麝科学研究野外基地,通过省动物研究所提供科技支撑、当地龙头养殖公司带动的模式推动镇巴县林麝养殖产业发展,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

  “镇巴基地建设得到了苏陕扶贫协作项目支持,目前已经完成了设备配置、种源调运等工作,下一步将进行圈舍改造、实验室建设等,争取早日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王艳说。

  省内林麝产业发展势头喜人,这让外省的政府机构和企业也慕名前来。这两年,王艳和她的团队已经先后帮助云南、湖北、青海等地进行了林麝养殖基地建设及技术培训等,推动了林麝产业走向全国,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1907/16/content_10586.html?bsh_bid=4849760639&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