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播图
您当前的位置 :

 

   陈志杰和张淑莲在实验室工作。

  本报记者 张梅 文/图

  学人小传

  陈志杰,男,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所长,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东大门建设智库专家。他带头创建了田间实验室,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实现了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一体化。

  张淑莲,女,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重点农业领域顶尖人才、陕西东大门建设智库专家。她主要从事高值农业产业病虫防控理论及关键技术创新研究、技术推广工作。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所长陈志杰和张淑莲研究员,是多年的老搭档。30多年来,他们扎根田间地头,研究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解决设施农业疑难问题。

  10月9日,记者在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见到了刚刚从大荔县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回来的他们,听他们讲述几十年来发生在田间地头的科研故事。

  专啃"硬骨头"

  说起成绩,他们最自豪的是啃下了几块"硬骨头"。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被称为玉米的"癌症",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20世纪90年代初,玉米粗缩病导致我省玉米每年减产5亿公斤以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当时,人们对这种病害认识不够,很多人都认为是种子的问题。"陈志杰介绍,经过几年的反复研究,团队找到了控制这种病害的系统方法。通过筛选品种、调整播期、田间除草等方式,完善形成了以生态控制为中心的玉米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使得该病毒在我省再没有大面积发病。鉴定委员会认为其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被称为"植物SARS",一旦发病会给作物造成毁灭性危害。2010年,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在我省突然大面积发作,农民不得不把已经长到七八十厘米的番茄苗全部拔掉。大荔县3000多个蔬菜大棚遭受巨大损失,当年冬春番茄损失60%以上。在一片质疑声中,陈志杰立下军令状:"这个问题3年解决不了,我们卷铺盖走人!"

  "在这之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只在南方发作过,在我省从来没有出现,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科学家就要敢于担当,积极应对问题。在这个事情中,作为科学家没有预判,也是一个教训。出了问题,你就要敢于承担责任,发挥自己的作用,尽力去解决。"说起当时的情形,陈志杰感慨道。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团队找到了系统防控该病虫害的方法,使得这一难题得以有效控制。"现在,即使(作物)得了这种病,农民也不怕它了,知道怎么去处理!"张淑莲说。

  正是靠着这份科学家的担当,团队瞄准根结线虫这一世界防治难题,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找到了设施条件下不用化学农药防治该类病虫害的方法。

  近年来,团队不断探索生物防控重大病虫害的方法,并取得了诸多突破。近日,团队刚刚完成了十几个早春番茄品种的低温诱抗实验。通过低温诱抗处理,番茄的死苗率控制在3%到27%,而没有经过低温诱抗处理的番茄死苗率一般在65%左右,严重的甚至全部死苗。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番茄的抗病能力,可以达到整个生长期不用药。植物也有智慧,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措施,把植物的生长潜能调动起来,从而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能力。"陈志杰说。

  农民的"谷神神"

  2018年2月12日,2017年度"美丽大荔人"颁奖盛典举行,陈志杰获得此项殊荣。他是此次活动中唯一没有大荔县户籍的"美丽大荔人"。获得此项殊荣,源于他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为大荔县设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陈志杰和张淑莲一直在渭南市蹲点从事课题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2004年,陕西省科学院在渭南市大荔县念桥乡建立省内第一个设施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陈志杰作为课题负责人,在基地创建了田间实验室,组建了科研团队和技术推广协作组。多年来,他们以基地为家,全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农业科研第一线,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从刚开始老师带着我们干,到现在我们带着学生干,我们的团队从三四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十几个人。农业科学家就是这样,始终要扎根生产一线,才能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好。"陈志杰表示。

  干就干些实在的,让科技真正为老百姓造福。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2003年,佳县朱家寨乡成为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的扶贫点。陈志杰被指派为此项任务的技术负责人。

  上任伊始,当地农民关心的是"能分到多少钱补助"。陈志杰却给当地农民送来了谷子新品种,并进行推广种植,逐渐替代了原有的老品种。后来,农民见了他都问:"有什么好种子?"

  红枣是佳县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占当地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但是,如果在收枣季节遇到连阴雨天,就会发生裂枣灾害并导致绝收。佳县长枣是团队在当地进行红枣资源调查时发现的芽变优株,经10多年选育、区域试验示范而育成。其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每年10月中旬成熟,避开了陕北的雨季,裂果发生率较低,产量高,深受农民和市场的青睐。在陈志杰的帮助下,佳县建立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地方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红枣标准体系,建设了有机红枣基地。

  他们用科技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被当地农民称为"谷神神"。现在,团队还有博士生常年在佳县驻扎。"作为农业科学家,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实实在在为农民、农业发展干点事情,不然就是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自己的时间,耽误了农民。"陈志杰表示。

  为绿色防控努力

  陈志杰和张淑莲带领团队一直在为实现绿色防控而努力。

  他们提出绿色防控理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从事农业科研伊始。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志杰和张淑莲刚参加工作。当时,国家相关部门苦于陕西有名的线辣椒因为农药残留问题难以打开欧美市场,请他们所在的研究所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在老师的带领下,陈志杰和张淑莲加入到这一项目的科研工作中。

  经过团队几年的努力,陕西线辣椒实现了低残留生产,得以走向欧美高端市场。张淑莲回忆,当时1吨普通线辣椒的出口价格大约700美元,而他们生产的低残留辣椒卖到了1吨2000美元。辣椒低残留生产被认为是陕西辣椒栽培史上继从直播到育苗、从自然挂干到烘烤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这个项目也为他们之后践行的绿色防控理念奠定了基础。

  "当时,大家没有农药残留的概念,我们因为做这个项目很早就意识到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后几十年的工作都是在这一基础上步步深入。"陈志杰说。

  2002年,团队有关植保绿色防控的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绿色防控的概念。"当时还没有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一提出来别人还很难接受。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实践肯定了我们的理念。如今,绿色防控已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共识。"张淑莲说。

  8月14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与渭南市大荔县签署共建陕西省生物农业示范县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生物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带动陕西省乃至全国生物农业的发展。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希望通过发展生物农业,真正实现食品安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陈志杰说,"但是,要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还需要大家继续努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