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校务委员会执行主席、上海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主任顾敏教授应邀到访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受聘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瞬态室,顾敏院士作了题为“Photonics with optical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的学术报告,瞬态室主任姚保利研究员主持报告会。在报告中,顾敏院士首先简要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以及和光机所的渊源,并表示长久以来一直希望能访问西安光机所并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接下来,顾院士从描述光场的不同物理参数:时间、空间、波长、相位、偏振以及角动量出发,引出了光学角动量的基本概念,生动翔实地介绍了纳米尺度下对光学角动量模式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的新技术,提出了微纳光子学轨道角动量复用概念,将光学轨道角动量与全息相结合,实现了高阶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的全息存储和全息成像技术。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技术为大容量光通信、量子信息处理及全息等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报告后,顾院士与在场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展望了光子学的新前沿:将纳米光子学与人工智能结合,研发全光学类脑芯片。光学芯片以其高速度、低能耗而被IBM等业界巨头重视,如何利用光学芯片模拟人脑神经结构和运行机制,是新一代绿色人工智能的基础。
报告会后,姚保利陪同顾院士一起参观了瞬态室,向顾院士介绍了实验室的发展情况、学科布局和最新研究进展。顾院士与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下午,顾敏院士参加了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被聘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表示,今后将为瞬态室的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合作交流方面提供咨询和建议。
顾敏院士是国际光子学和光学工程领域的顶级专家,在三维光学显微成像和多光子纳米光子学的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出版了四部微纳光子学和生物光子学的书籍以及500多篇相关论文。他是美国物理学会(AIP)、美国光学学会(OSA)、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及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他曾任国际生命光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within Life Sciences)主席、OSA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此外,他还是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顾敏院士曾获澳大利亚桂冠教授、澳大利亚光学学会Beattie Steel奖、澳大利亚物理学会Boas奖、澳大利亚科学院Ian Wark奖章、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科学创新奖以及2019年度SPIE的Dennis Gabor衍射光学奖等荣誉。
顾敏院士作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现场
顾敏院士参观瞬态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