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2018年分省院科普征文大赛作品展示】致癌植物?太草木皆兵啦

发表日期:2019-02-12来源:放大 缩小

  近些年,我常常会遇到这类问题——一些朋友隔三差五发过来几张盆栽植物图片,说突然看到网上说这是致癌植物,而自己家里正好就有,很是担心,要不要扔掉?一些微友甚至直接发过来链接询问,诸如:“这52种致癌植物千万别放家里”,“请远离这些致癌植物”,“【图文】80种常见的有毒或致癌植物”……网络上,打着专家院士旗号的此类链接此起彼伏,甚嚣尘上。更有甚者,传说佛山市一对长期种花草的花农夫妇,因此患上了鼻咽癌。

  一时间,花友们谈花色变,“驱逐癌症元凶”、“清理门户”等呼声,大有把这些植物赶尽杀绝的意味。事实,果真如此吗?

  “致癌植物?太草木皆兵啦!”

  一般,我都是这样回复朋友的。

  1. 了解一下致癌的EB病毒

  我曾经仔细查找过这种说法的来龙去脉。它源于中国预防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曾毅院士的一篇论文:《诱导Epstein—Barr病毒早期抗原表达的中草物和植物筛选》:“筛选了1693种植物(以带EB病毒的Raji细胞为实验对象),发现其中52种具有诱导EB病毒早期抗原表达的作用”。而这52种植物,恰好就是网传的“52种致癌植物”。

  这篇论文首发1992年,快30年了,致癌植物的消息仍不时出现在小报、微博和朋友圈里,经常被人提起。让养花人士如履薄冰,清理了家中不少“危险分子”,制造了很多花草的冤假错案。

  EB病毒,是从患有淋巴瘤的人群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病毒。90~95%的人都受到过这种病毒的感染,但大多数时间它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只有在外界刺激下,EB病毒会突然“苏醒”,开始大量复制,使得细胞内部控制正常分化、增殖的信号通路产生异常,从而发生癌变。可怕的是,EB病毒的活跃,会促进其他具有致癌作用的病毒(如SV40病毒)也开始活动。这时就能够在人体内检测到“早期抗原”,检测到了早期抗原,就表明EB病毒可能具有导致细胞癌变的能力了。

  研究发现,一些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可以激活EB病毒,使其苏醒过来,变为活跃的复制状态,这些次生代谢物因此被称为“促癌”物质。例如,从巴豆种子中提取的巴豆油,就具有很强的诱导EB病毒早期抗原的能力。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植物本身并不产生EB病毒,那么,存留在土壤中的,最多是通过落叶或根系释放到土壤中的促癌物质,是导致癌症的帮凶,而非主谋。

  所以,网传的这些植物“含有致癌病毒”以及“土壤中残留病毒”的说法,就毫无根据。听风就是雨,错杀无辜,是对科学论文的误解。

  2. 含促癌物质的植物,还可以家养吗?

  被院士检测出来的52种含促癌物质的植物,还可以在自己家里养吗?这恐怕是所有爱花人士急切想要知道的。

  答案,是肯定的。这些植物,你不吃它,不触摸,在家里正常养护,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如果将植物体内的这些化学促癌物质拎出来鉴定,就会发现,它们,只不过是植物的次生代谢物,是“化学家”植物鼓捣出来的一大批结构复杂,并不直接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合成品。植物利用这些化合物,来提升身体抵御外界环境侵袭的能力,譬如,赶走可恶的害虫,在植物之间传递有用的信息,对付病害以及周围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吸引帮助自己传粉的“媒人”或者“保镖”……

  人类对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品”也不陌生,橡胶、香料、精油等等,这些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里,就含有大量的植物次生“产品”。

  这些次生产品,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并不高,大多数时间,它们都安静地待在植物体内,只有当植物濒临危险或肢体被损伤时,才会被释放出来。也只有当这些产物,进入入侵者的身体,才会起到毒害或驱离的效果;对于养花者来说,它们只有进入人体,才有可能诱发癌症。

  强调一下,只是促癌,并不是致癌哦。

  有人可能要问,我平时不吃盆花、不动盆花,那这些盆花里的次生代谢产物会不会以气体的形式漂浮在房间里,从而促癌?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一般来说,植物防御系统的次生物质分子量较大,挥发性差。和植物体内易于挥发的酯类、烷烃类物质不同,它们多为水溶性次生物质,在含水量较高的植物体中,几乎失去了挥发能力。能够挥发到室内空气中的剂量非常小,它们对人的致癌威胁,甚至小于抽一根烟、呼吸了汽车尾气。

  《植物挥发性气体与人类的健康安全》一书中,对位列“52种致癌植物”中的虎刺梅,进行了挥发性成分的检测,结果表明,在其挥发性物质中,并未检测到促癌成分。

  所以,花友们只需要了解这些植物的属性和它们体内的毒素特点,不要触摸和口食它们,就可以毫无负担的和这些植物和平共处啦。

  暂且找出其中三种我们北方室内常见的所谓“致癌植物”,听我一一分解。

  3. 滴水观音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沈阳一位70岁的大爷听到滴水观音是致癌植物后,忍痛扔掉养了16年的滴水观音,他怕别人捡后中毒,又用铁锹把滴水观音砍得七零八落。

  真替这位大爷心疼,更心疼这株巨型滴水观音,能长这么大,多不容易!

  亭亭玉立的滴水观音,很适宜养在室内。参差有致、形如蒲扇般的大叶子,从层层包裹的棕色叶基部伸出,泛出亮晶晶的光泽。滴水观音耐耐阴,硕大的叶面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和有毒气体。头天晚上浇足水分,第二天起床观察叶片,一准有晶莹的“水珠”悬挂在叶尖。即使用卫生纸吸掉叶尖上的水滴,不一会儿,这个部位又会悬挂上一粒“珍珠”,深得花友喜爱。

  这是因为,原产热带雨林底部的滴水观音,可以做到像人一样“出汗”,当它觉得湿热难耐,体内的水分过多时,就会通过自身的导管将水分连同抵御害虫所分泌的毒素碱,一起通过气孔排泄出来,在叶尖凝成“水珠”。

  这水珠晶莹剔透,泛着蜜露般的光华,是滴水观音的汗珠,也是它的秘密武器。

  来此觅食的小昆虫,若把这蜜露当作露珠喝了,或是不小心触碰到,都会在劫难逃。喝下去的“蜜露”,会让小动物的口舌红肿或因心脏麻痹而窒息;蜜露一旦挨到皮肤,皮肤立马瘙痒、肿大;眼睛如若接触“水珠”,会引起严重的结膜炎,甚至失明……人不小心碰到了,也是一样的症状!曾经有报道,说有人见滴水观音的块状茎很白,有点像土豆,水灵灵的,就忍不住舔了一下,想尝尝里面的汁液是什么味。没想到这一舔竟招来祸端——嘴唇发肿,咽喉疼痛,舌头麻木。

  其实,在植物中,植物的根茎叶里含有毒素的情况非常普遍。在广东被人称为“狼毒”的滴水观音,属天南星科植物,这一科植物中的大多数都有毒,譬如龟背竹、万年青和绿萝等。

  没长腿,不会逃跑的植物,只有依靠体内的毒素,才能赶走前来掠食的害虫或者食草动物,保全自己。

  

  4. 虎刺梅

  红艳艳的花朵,从硬而尖的锥状刺中慢慢升起来,娇嫩,妩媚,风姿绰约。春节期间盛开的虎刺梅,会给居室增添不少春色,这也是北方人喜爱虎刺梅的理由。它不怕旱、涝、阴、晒,非常好养活。

  重要的,是它的生命力超强。半年之久不浇水,晒不到太阳,竟也能活得像模像样,枝头粉嫩可爱的小花蕾,也会次第绽放。甚至,剪断一截枝干,让它横躺在土上,也能长出根须,枝干上,也会爆出青翠欲滴的嫩芽。

  别名为铁海棠的虎刺梅,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家族中的一员,大戟属植物有个共同的特点:植株受伤后,伤口处会分泌出白色乳汁。这类乳汁是有特殊结构的二萜类化合物,有毒。这也是这类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保护自己,防止病虫侵害的“利器”。

  不仅如此,虎刺梅开花时,它的花柄上还分泌出胶水似的粘液,能粘住小虫。瞧!虎刺梅够聪明吧?它会制作出保护自己免受虫害的“外套”。有经验的花工会利用大戟属植物茎叶浸渍的滤液,来防治蚜虫、红蜘蛛等花卉害虫。

  虎刺梅伤口分泌出的白色乳汁,对人的皮肤和粘膜也有刺激作用,误食,会引起恶心、呕吐、下泻和头晕等。

  

  5. 鸢尾

  我们常说的鸢尾,并非一种植物,而是鸢尾属植物的总称。旗下的德国鸢尾、鸢尾、黄花鸢尾和扁竹兰,原则上都叫鸢尾。

  鸢尾属的植物花色鲜艳美丽,拉丁名Iris来源于希腊语,是彩虹女神伊里斯的名字,可见这鸢尾类植物的花色,如同彩虹一样绚丽多彩。一朵花上有两三种颜色很平常,是园艺界长盛不衰的宠儿。鸢尾属的“美人”,大部分都是“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鸢尾是原产我国的植物,花朵比德国鸢尾要小,显得更精致,花朵颜色通常是蓝紫色,向前平伸的“内花被裂片”很纤细。目前,在山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的山上,仍然能够找到野生的鸢尾。

  网上说,鸢尾的根茎可以充当催吐剂和泄泻剂,也可入药,治疗眩晕和肿毒。食用其花、叶、根,会造成肠胃道淤血和严重的腹泻。

   

德国鸢尾                                             扁竹兰

    

鸢尾                                            黄花鸢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