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您当前的位置 :

  蚕是跟中国人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种昆虫,很多人儿时都有养蚕的经历。从古代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到今天把各国凝聚在一起共同繁荣的“一带一路”,小小的蚕精灵功不可没。

  从鎏金铜蚕谈到丝绸之路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演讲提到见证了2000多年前先辈开辟丝绸之路的“鎏金铜蚕”。该鎏金铜蚕1984年出土于陕西石泉县,造型逼真,经专家鉴定为汉代文物,现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陕西省西安市。1995年,我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每次坐车去杨凌经过西安市区,都会看到古长安的标志性雕塑——丝绸之路群雕。这组雕塑是西安市政府在1987年为了纪念丝绸之路2100周年而设立,表现的是跋涉于丝绸之路上的一队骆驼商旅,商队中有唐朝人,也有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古老的丝绸之路是我国与其他国家长期交往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东西方国家的物质和文化交流。

  大家所说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陆上通道,从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把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始创于秦朝,三国至隋朝时期得到发展,唐宋时期逐渐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海上商船贸易与外国进行商贸和文化交往的重要航线。

  养蚕技术源远流长

  说到“丝绸之路”,当然要归功于丝路主要的通商商品——丝绸,而迷倒无数外国人的丝绸是由小小的“蚕精灵”吐出的细丝编织而成。我国自古就有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还有传说认为黄帝元妃西陵氏是“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公元前13世纪,甲骨卜辞已有桑、蚕、丝、帛等名称。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养蚕业成为我国农业的一部分,蚕丝也变为国人重要的衣物原料。

  从养蚕技术发展来看,国人在几千年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养蚕缫丝业在汉代达到高峰。当时的丝织品畅销全国,还借助各国商人之手,通过丝绸之路经西亚销往中亚和欧洲各地。伴随着丝绸贸易,中国的养蚕技术也在秦汉以后陆续传入中亚、南亚及西亚各国。公元六世纪中叶,印度僧侣帮助君士坦丁堡国王从中国私运来蚕种,就是西方蚕业的开始。

  蚕丝是古代丝绸织造业的重要原料,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养蚕业都很重视,素有“农桑并举”“一妇不蚕,或受之寒”的说法。丝绸制品在封建时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王公贵族可以使用,现在已走入寻常百姓家。

  我2017年夏天去泰国,参观了当地的丝绸展馆。泰国人把自己国家出产的丝绸叫“泰丝”,有别于中国的丝绸。泰国养蚕技术也是由中国传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泰丝因质地轻柔、色彩亮丽、光泽绚烂等优点闻名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一流的丝绸工业被严重破坏,泰国就成了主要的丝绸原产地。当时有个移居泰国的美国人通过改进染织技术,组织人们大量生产丝绸,当他把光亮的丝绸样品带到纽约后,泰丝一举成名,走向世界市场。

  蚕嗜吃与吐丝的生物特性

  小小的蚕为什么能够吐丝?这就要从蚕的生物学习性说起。

  蚕是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蚕蛾科的完全变态昆虫,原产中国。蚕的一生有蚕卵、蚁蚕、蚕蛹、蚕蛾几种形态,从出生到吐丝结茧约30天左右,之后约20天破茧成蛾,完成全部发育过程。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我们常见的是桑蚕,它们食欲非常强,可以昼夜不停地吃桑叶,生长迅速,成语“蚕食鲸吞”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蚕吃桑叶的情形。

  以桑蚕为例,它们出生时为黑色,称为“蚁蚕”,经第一次蜕皮后身体变为白色,成为二龄幼虫,蜕四次皮后成为五龄幼虫。桑蚕将要蜕皮时,头部的颜色会变黑,蜕皮时间约1天,如睡眠般不吃也不动。五龄幼虫后桑蚕的身体变为浅黄色,皮肤更紧,再生长约8天就成为熟蚕,开始吐丝结茧。蚕茧由一根300~900米长的丝织成,蚕在茧中最后一次蜕皮成为蛹,羽化成蚕蛾破茧而出,产卵后死亡,完成其一生。蚕蛾不能飞,雌蛾一般比雄蛾胖。

  蚕有“作茧自缚”的现象,这是由其体内的基因决定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这两句诗描述的情况并不科学,应该说“春蚕到蛹丝方尽”才符合蚕的生长规律。如果想要蚕吐出更多的丝,就应在幼虫期满足其食物供应,因为食量大的蚕形成的蚕丝相对也会较多。

  蚕吃的是桑叶,回报给人类的是穿着舒适、式样美观的绫罗绸缎。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小的蚕精灵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为美化人们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家庭养蚕的有趣经历

  自古以来,养蚕成为中国人潜移默化的传统习惯之一。

  20世纪80年代我上小学时,父母不知从谁家拿回一张纸片给我,纸上粘有数十个大小如芝麻的黑色圆点,说是蚕卵。我和弟弟们妹妹三人小心翼翼地把蚕卵放进铺着棉花的小铁盒里,过了一段时间便孵出了像小蚂蚁一样的蚕宝宝。那时我们每天放学后,就跟小伙伴们跑到门前山沟里长有桑树的地方,上树采摘新鲜的桑叶拿回家喂蚕。

  蚕宝宝们一刻不停地吃啊吃,它们的小嘴就像锯子一样,不知疲倦地啃食桑叶,白白的身躯逐渐变得胖嘟嘟的。后来,小铁盒子装不下这些蚕宝宝,我们只好把它们的家换成大纸箱子。终于,蚕的身体开始变为黄色,吃得也少了,直到吐丝结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最后咬破茧壳,蜕变出一只只蛾子,产下了很多黑色的卵。

  2015年的四五月份,我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从学校带回一些蚕卵,说他要和同学们一样开始养蚕了。那段时间他跟我小时候一样着迷于养蚕,可是,我和孩子妈妈却犯难了。为什么呢?因为城市里与我儿时情况不同,周围很少有桑树,蚕宝宝的食物来源不好找。周围养蚕的人家把小区院里唯一一棵桑树的叶子都采摘光了,我们只得每天到街上寻找商贩买桑叶。到后来,我还带儿子跑到西安市曲江原上才采到几大包桑叶,带回来放在冰箱里慢慢喂蚕吃。儿子养的蚕个个健壮可爱,最后,它们吐丝结茧,破茧羽化,过完了自己的一生。我对儿子说:“从蚕精灵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小生命的发育过程。蚕看起来是在作茧自缚,其实这是它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旅。”

  新机遇与挑战

  因为养蚕业拥有久远的历史和经济上的重要性,桑蚕的基因已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西南大学夏庆友教授主持的“家蚕基因组的功能研究”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研究标志着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基因研究可培养出高产优质的蚕品种,解决蚕丝易皱、脱色等先天缺陷,以期取得蚕业技术的突破性进步。

  蚕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蚕丝是人类提供丝织品的原材料;蚕蛹可供食用;蚕还赋予诗人灵感,形成脍炙人口的诗篇等等。人类对蚕丝资源的不断开发,促使蚕茧、丝、绸向多种用途发展,传统的蚕桑业已向全球携手的科技合作互利共赢方式转变。

  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之后,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秉承历史使命,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开启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近年来,“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纷纷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积极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蚕精灵的小小身躯,不仅承载了中华文明与其他国家和谐交往的历史文化,今天依然在为世界各国的互利协作、同生共荣提供着新机遇。

习近平主席演讲提到的 “鎏金铜蚕”

孩子在家养的蚕

辛勤的小蚕在结茧

孩子养的蚕,结茧一大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