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渭南秦创原农业创新谷核心区的智能人工气候室里,科研人员在观察实验作物生长情况。
陕西省线虫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开展线虫防治科研工作。
“正是有了‘秦创原’以及‘三项改革’相关政策,我们的成果才能顺利走出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市场。”5月12日,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张延超表示。
如今,陕西有很多像张延超这样的科研人员,带着课题和成果,通过秦创原奔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围绕加快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陕西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聚变出越来越多的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改革“点火” 催化成果落地
“三项改革”彻底盘活了西北工业大学的科技资源。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以来,该校将231项知识产权评估作价3.5亿元,新增34家成果转化参股企业,吸引社会资本11.9亿元;与企业共建30余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9家“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2022年,学校作价投资金额实现翻一番,新增企业数量超过“十三五”时期总和;以“技术+现金”入股方式组建企业20余家;“三项改革”厅校专项支持的16家企业中,已有9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陕西是科教资源大省,聚集了10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机构,包括70余名两院院士在内的2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00余家。
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正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使命。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难题,力促“转成功”“转得好”,陕西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着力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
改革的政策红利让科教资源潜力不断释放:75家试点高校院所中的38383项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其中232个项目已经成立公司、开张运营;184名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53个项目利用横向结余经费1795万元出资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
5月9日,全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路演陕西省科学院专场活动在秦创原路演中心举办。去年以来,“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路演常态化开展,产业、科技、资本、金融通过路演平台对接融合。
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李飞参加“三项改革”专场路演后,得到春种基金100万元融资支持,在秦创原总窗口创办企业。其公司生产的产品已推广至四川某油气井应用。
“我们将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提升,发挥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牵引作用,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三项改革’小切口大突破的示范带动效应会更加明显,将更好支撑我省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迈出更大步伐。”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表示。
太合智能的定向钻装备“搭乘”中欧班列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图为工人在调试设备。
“两链”融合 集聚科创力量
“我们的钻探装备乘着中欧专列,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陕西太合智能钻探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义红自豪地说。
得益于秦创原的政策支持以及长期的自主创新,该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先后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陕西省瞪羚企业、陕西省上市后备企业。
“今年,我们的营业收入将比去年翻一番还多,预计超过10亿元。目前,我们已经申请了70多项专利,并以每年20项左右递增,是国内定向钻装备领域技术最强、规模最大、新产品推出最多的民营企业。”王义红介绍。
科创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检验秦创原建设成果最直接的标准。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陕西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组建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创新平台137个,聚焦26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清单集中开展攻关,实施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推动科技型企业培育实现量质双升。
截至2022年底,陕西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5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22万家、瞪羚企业432家,年增幅均超过40%。科创板上市企业14家,数量居西部前列。
针对科技资源富集而产业发展不强的现实,陕西把推动“两链”深度融合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中之重。
2021年6月,陕西首批揭榜挂帅课题榜单发布,面向全国公开征集解决方案和承担单位。目前,省科技厅已发布多批“两链”融合重点专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发榜者”即技术需求方均为创新型领军企业。科研团队直接面向企业、进驻企业开展科研,使得研发模式全面升级。
聚焦“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的科研,让科技攻关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陕西组建17个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部署实施12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15个企业联合专项和118个“卡脖子”补短板关键核心技术推广项目,面向全国发布55个“揭榜挂帅”课题。
多种模式架起了研发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隆基绿能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连续刷新世界纪录、奕斯伟半导体硅材料填补国内空白、西安交通大学攻克了硅热法工业化量产高品质原镁难题……
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陕西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钛材加工量全球第二,半导体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光伏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到全国14.1%。
西安达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生产厂房。
服务升级 涵养创新“雨林”
这段时间,西安达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为引入新的“合伙人”做准备。今年4月,该企业与比亚迪签订了工业机器人生产线的建设协议,急需资金、厂房从而扩大生产。
“我们也面临着诸多不擅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务,希望通过出让部分股权,引入秦创原专业高效的科创服务。”达升科技总经理赵江民表示。
肖林栩是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企业经纪人,达升科技正是他服务对接的企业。“企业的需求和痛点就是我们的发力点。‘合伙人’计划通过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深度赋能企业运营,从而实现与企业肩并肩、共成长。”肖林栩介绍,针对达升科技的需求,他正在积极为其对接融资机构,联系产业园区。
以服务换股权的“合伙人”模式,是秦创原科创服务不断升级的一个缩影。
科创服务还在不断走深。“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遇到了秦创原!”王义红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以来,太合智能不仅获得了融资和免租厂房,还获批了省级研发课题。同时,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还将与其共建智能设备共性研发平台,实现研发资源的共创共享。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投资及服务,真正扶持一批面向市场、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并通过产业需求聚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先进企业和高端人才,建立产业链创新生态。”肖林栩说。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陕西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有机结合,以“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为骨干,积极打造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全聚合科创服务系统,让科技成果转化得到了全链条、高效率的支持。
在孵化载体扩容增效方面,陕西建设5个立体联动“孵化器”和8个成果转化“加速器”,新建17个国家级双创载体、8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和94个孵化载体。在深化拓展金融服务方面,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带动设立27支280亿元的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基金,全省16家金融机构74款产品上线秦创原,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新增贷款43.26亿元。
“我们将加快构建秦创原建设‘一总多区多平台’的发展格局,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秦创原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把秦创原创新服务能力更好辐射到市县、园区、院所、企业,推动全域协同发展。”王军表示。(陕西日报记者 张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