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由中国科学报社、西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省科学院联合承办的“第十四届创新中国论坛”在西北大学举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原所长侯洵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安芷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张国伟教授;中国科学报社党委书记刘峰松,中国科学报社副局级编委李占军,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党组副书记詹瑞,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张首刚,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孙有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金章东;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校长郭立宏,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出席会议。常江主持主论坛。
郭立宏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事业发展成效。他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很难产生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科学家精神是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他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大家深入交流共同探索构建具有高校、科研院所、媒体融合特色的创新生态氛围,共同为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刘峰松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在西安召开是要重温老一辈科学家心系国家民族,扎根奉献西北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境界。中国科学报社与西北大学、中科院西安分院有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持续做好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技传播等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侯洵院士在致辞中鼓励科技工作者发扬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在源头创新方面勇于探索,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
詹瑞在致辞中表示,要进一步深化合作,找准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点,共同承担起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人才培养,使之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原动力。
主题报告环节,张国伟院士作了题为“当代地球科学和大地构造学新发展新思考-加强基础研究,服务国家与人类”的报告,系统阐释了处于大发展变革时期的地球科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构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及知识体系,探索认知地球及其宜居性与规律,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地构造学发展的目标、方向、优先发展领域和核心科学问题。
西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杨文力作了题为“建立德树人队伍,育强国创新人才-弘扬侯伯宇精神,推动物理学科基础创新”的报告,介绍了近年来物理学科在师资队伍、学科平台、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成绩。张首刚作了题为“把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报告,他从时间、北京时间的内涵入题,介绍了国家守时系统和授时系统技术发展的历程。
在前中科院西安分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马兰草造纸技术发明者-华寿俊先进事迹视频中,展现了华寿俊先生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对党忠诚,对科技事业执着,为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文化教育事业和党的革命宣传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常江、金章东分别代表西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在学术交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平台等方面开展全面务实的合作。
王亚杰在总结讲话中说,在“星空报告厅”听科学巨匠阐释科学精神,是一堂特殊的思政课,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家精神是绵延的、是红色的、是有国界的。他指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不能缺位,科学家更不能缺席,有科学家的地方就应该有科学家精神,培养科学家的地方更需要科学家精神。他表示西大人将在老一辈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下,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责任,传承弘扬一流科学家精神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届论坛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加强基础研究”为主题。与会人员围绕“加强基础研究与学术合作交流”举办了分论坛。分论坛由西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杨战营主持。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瞬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姚保利,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量子频标研究室副主任董瑞芳,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阮军,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地球环境学报》常务副主编谭亮成,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研究员王亚玲分别以“追光捕快,察微显纳”“基于频率纠缠源的量子时间同步研究”“国家授时中心原子喷泉钟研制”“中亚超级大旱与史前丝绸之路开通”“民族花木种业振兴-木兰”为题作了报告。西北大学城环学院教授王宁练、地质学系教授张兴亮、生命学院教授关锋、物理学院教授张春梅分别以“冰川与绿色丝绸之路”“黑色页岩: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糖质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灰姑娘’”“体光伏效应:光伏领域新革命”为题作了报告。同时还举办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站工作会议。
创新中国论坛由中国科学报社与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于2010 年联合发起,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4届。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担任论坛主席,论坛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方位推动中华民族“创新梦·中国梦”而努力,是科教界公认的知名品牌。